猶記得跨年時節來到日本,目睹許多寫明信片的日本人,當下驚駭還有這麼多忠實於寄情明信片的現代人,只見公園裡池畔邊石板椅上俯首寫明信片的;一家一家的人來到郵筒前小朋友墊著腳尖將全家人所寫的明信片擲進郵筒裡,後來才知道這是所謂的「年賀狀」,日本人過新年所用以祝賀遠方親友的明信片,含意有如美國人固定在聖誕節寄送給親朋好友的賀卡,內斂的日本人祝福之詞較為簡賅,一年中不同的時節日本人會利用明信片表示關心,例如夏季的問候明信片「暑中見舞い」,盛夏時問候別人的健康,及八月初至八月下旬「残暑見舞い」季節間的關切與聯繫。 明信片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些人說由最原始的風景印刷信封演化而來,也有人說是廣告文宣卡衍生物,1899年照片明信片RPPCs (Real-photo postcards) 問世, 由負片相片印在明信片正面,經典的相片中以寫實的小鎮街景居多,是直到1903年伊士曼柯達推出專門印製明信片尺吋相片的 3A 摺疊口袋相機,於是自此之後除官方明信片之外,一般人也可以運用自己的照片製作明信片寄出。 據說最早出現在台灣的明信片是在1860年代開港後,由西方傳教士、商人與外交官將信片攜入。日治時期日本明信片「郵便葉書」輸入台灣,是台灣民眾最早經常使用的明信片類型,1904至1905年間日俄戰爭爆發,為促進民族與殖民向心力,日本發行一系列此戰爭主題的圖像明信片,甚曾一時洛陽紙貴,引起民眾徹夜排隊搶購。台灣明信片圖像來源主要有三處- 照片、名家手繪風景、官方海報。照片例如日本人類學家鏡頭下的原住民生活照,官方海報例如政府廣告文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的「早期台灣風景明信片」珍藏著現在鮮少見的珍貴台灣古早經典明信片,可以說是一個台灣記憶的寶庫: http://collections.ascdc.sinica.edu.tw/System/getItemList.jsp?id=85949 對我來說寫明信片一直是一種行旅中的高潮,寄明信片就像是寄一種旅行的投影片,文字是光圈捕捉的情緒形貌,投影在14x9 哩米的負片上,郵局蓋上戳章製作印相(contact printing) ,產出能讓朋友收到異地當下原汁原味的情境。
即便「打卡」這種駐點標記的功能盛行之後,明信片仍是行旅人愛用以留下足跡的方式。一個人的penmanship 與他呈現的文字內容其實同等的重要,在日本老一備的寫書法弔唁信時,磨墨要反常逆時針磨,講究墨色要淡,彷如寫信者眼淚掉進硯台一般悲傷。 一張卡紙上,幾顆字,它內涵的是一種甫入異境所激發的喜悅,或許是一種到此一遊的得意宣告,更是一種問候,一種報平安,有時是一種短暫的思念,除了”這裡好棒,有機會一定要來喔” 我們實在應該多寫些東西去分享當下的體會,旁邊看到了什麼人、事、物,及最重要的,你當下最想跟對方坦承的心靈話。
1 評論
|
|